学会服务热线:

0755-2883 2911

欢迎访问深圳市涂料技术学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行业资讯 >>深度报道 >> 【深涂学会 科普知识】精细陶瓷内部致命缺陷的可视化技术
详细内容

【深涂学会 科普知识】精细陶瓷内部致命缺陷的可视化技术

1714012308465281.png



75a6a5bc9564f9ebdd990898a9c6091.jpg


NEDO和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产综研)以构筑精细陶瓷的工艺信息( PI )为目标,致力于“新一代精细陶瓷制造工艺的基础构筑、应用、开发”(以下称本事业),目前,开发了在常温大气压下通过使用激光的荧光显微镜从表面向深度方向,用荧光像观察气孔等致命缺陷的可视化技术(以下称为本技术)。

确认了本技术可以适用于氧化铝、氮化硅、氮化铝等明亮颜色(白色、灰色系)的陶瓷。可以无损且在短时间内检测出存在于陶瓷烧结体内部、对材料特性和质量产生影响的10~100µm左右的致命缺陷。可以预测由致命缺陷引起的机械特性的劣化等,还可以进行精细陶瓷产品的质量检查,以及为了提高特性而改良制造工艺。


43437a4d1c1c57efdd7b9dcec07e904.jpg

今后,将进行面向表面和内部散布的缺陷可视化技术的高精度化的开发。并且,使用具有各种组成和特性的精细陶瓷材料对致命缺陷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还将进行破坏强度预测技术的实证实验。根据本技术,以精细陶瓷产品的质量管理为首,可以进行机械特性的预测,甚至可以改良制造工艺,可以期待开发出迄今为止预想不到的创新材料。


微信图片_20240430140042.jpg

图1 观察技术的高度化

通过将各种数据集输入模拟器或AI进行材料组织物性的预测

1

背景

在精细陶瓷领域,制造工艺技术多基于“经验和直觉”,开发制造工艺需要时间和成本是一个大问题。本事业构建涵盖精细陶瓷所有制造工序的PI,以运用先进的计算科学、尖端工艺测量技术,构建创新工艺开发的基础为目标。为此,需要开发在短时间内简便地检测出对精细陶瓷特性影响较大的致命缺陷的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NEDO、产综合研究所从2022年度开始在本事业中致力于“高可靠性机制等分析技术的开发”。作为其中的一环,正在探索利用显微镜等无损、简便且高效地检测出散布在精细陶瓷烧结体内部广阔区域的致命缺陷的方法。


报名热线.jpg

2

此次成果

(1)陶瓷内部裂纹状缺陷可视化技术的开发

在陶瓷表面压入四角锥形的金刚石压头(维氏压头),人为引入了压痕和裂纹。在使用普通金属显微镜进行的反射图像观察中,只能观察到表面露出的部分的龟裂(图2左)。

对此,开发了在常温大气压下,用激光荧光显微镜从表面向深度方向观察荧光像的技术。由此,除了能够观察到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龟裂至深度180µm外,还确认了从压痕向斜下方延伸的龟裂(图2右)。确认了本技术也适用于氧化铝、氮化硅、氮化铝等白色和灰色等明亮颜色的陶瓷。

微信图片_20240430140046.jpg

图2 导入氧化铝的维氏压痕和龟裂的金属显微镜的反射图像(左) 通过使用激光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得到的龟裂形态的三维像(右)(右图中发绿光的部分表示龟裂。)

(2)开发陶瓷内部粗大气孔可视化技术

在观察了预先在试样内部确认存在粗大气孔的致密氮化硅烧结体表面的金属显微镜的反射图像中,只要表面没有露出气孔,就无法观察到内部存在的气孔(图3左)。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激光的荧光显微镜从表面向深度方向观察荧光像,确认了在表面观察中看不到的粗大气孔潜伏在试样内部(图3右)。此外,在致密的氧化铝烧结体中,不仅可以观察表面,还可以观察内部的气孔,确认了本技术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40430140052.jpg

图3 使用具有粗大气孔的氮化硅的金属显微镜的反射像(左);用激光荧光显微镜观察与左图相同的地方,发现距离表面约3 m以下的荧光像(右)

作为观察陶瓷内部缺陷的现有技术,已知将试验片薄片化至50µm以下,用透射光进行观察的薄片透光法,但本技术具有即使不薄片化,只需对表面进行镜面研磨就可以直接观察的优点。另外,近年来,通过微聚焦x射线CT扫描法可以以1 m的分辨率观察约1mm3的区域,但要检查3×4×40mm的陶瓷强度试验片的整个表面需要几十个小时。如果是本技术的话,具有非破坏且几分钟左右就能观察的优点。


adddae4f4d23c95ef84496e80477736.jpg

3

今后的安排

NEDO和产综研将针对本事业中此次开发的表面和内部散布的缺陷检测技术的高精度化进行开发。另外,使用具有各种组成和特性的精细陶瓷材料对致命缺陷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进行破坏强度预测技术的实证实验。

根据本技术,以陶瓷产品的质量管理为首,可以进行机械特性的预测,进而可以改良制造工艺,期待开发出迄今为止预想不到的创新材料。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行业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和知识产权等侵权问题,请与本号后台联系,即刻删除内容处理。

9a5c1de98d74f288125a2dd0e72960a.jpg


1712557838662861.jpg


团结   务实   创新   发展

在线客服
- 网络部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期刊编辑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会员部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培训部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投诉建议部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晨誉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