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涂学会 科普知识】讲透标准化标准的定义及特性 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 标准具有以下4个特性。 一是权威性。标准要由权威机构批准发布,在相关领域有技术权威,为社会所公认。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必须强制执行。 二是民主性。标准的制定要经过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听取各方意见。比如,2018年5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就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组织电动自行车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 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 共同协商修订,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而形成的。 三是实用性。标准的制定修订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实现最大效益。 四是科学性。标准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关键指标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标准的技术内容代表着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过程。
标准化的作用 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由于标准的应用十分广泛,标准化的作用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我国标准化管理和新型标准体系 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新型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应制定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发布。按照标准效力,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强制性国家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主要为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经发布, 必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由政府组织制定,主要定位在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以及对行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鼓励社会各方采用。截至2022年11月,现行国家标准共有42294项,国家标准计划共有7735项。 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行业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共有73类行业标准,备案行业标准99769项。 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的重点是与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相关的特殊技术要求。地方标准由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发布后需到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地方标准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也属于推荐性标准。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备案的地方标准共79667项。 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 产业技术联盟等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凡是 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技术要求,都可以制定团体标准。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各方自愿采用。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团体标准共46565项,共有6913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在企业内 部使用,但对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到的标准,则作为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的质量承诺。截至2022年10月底,企业已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企业393804家,声明公开标准信息2538980项,涉及产品共计4223811项。
国际标准化 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 一是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地位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先后成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以及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2014年我国专家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先生当选ISO主席,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先生2018年当选IEC主席,我国专家赵厚麟先生现任ITU的秘书长,三大国际标准组织相继有中国人担任最高领导职务。
我国标准化重点工作 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
一是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标准水平,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二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效率,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从目前的36个月缩短至24个月以内。 三是严格限定政府主导制定标准范围,强化标准审评、审查,切实压缩政府标准数量规模,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留出充足发展空间。 四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市场主体围绕提升产品质量、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充分释放企业、社会组织 标准化创新活力,让标准化成为市场主体改善经营、谋求发展的得力帮手。 五是加大地方、行业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新《标准化法》有关规定,争取标准化综合改革早见成效。 来源:东晟橡胶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行业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和知识产权等侵权问题,请与本号后台联系,即刻删除内容处理。 汇聚平凡 共筑伟大 |